能源價格高企、中國需求放緩、供應鏈中斷,讓以製造業為支柱產業的歐洲最大的經濟體德國步履維艱。德國聯邦銀行8月22日發布的報告警告稱,德國經濟陷入衰退的可能性正在增加,通貨膨脹率恐在今年秋天超過10%的峰值。有媒體比較了歐盟四大經濟體的發展前景,認為德國的經濟衰退機率最高。
德國聯邦銀行在這份月度報告中指出,“德國今年冬季經濟產出下降的可能性大幅增加。天然氣供應的高度不確定性和價格暴漲可能給家庭和企業帶來沉重壓力”。這份報告總結稱,整體來看,德國通脹率今秋或達到10%;通脹上行風險很高,特別是在俄羅斯完全停止天然氣供應的情況下。德國央行警告稱,高通脹率可能引發工資和物價的螺旋式上升,從而進一步加劇通脹。
德國最近數月的通脹率都徘徊在8%左右的高位,讓民眾的生活成本大增。根據8月21日發布得由民調機構Insa為《星期日圖片報》(Bild am Sonntag)做的一項調查,約有2/3得德國民眾對總理肖爾茨和其派系同盟的施政表現不滿意。自從去年12月上任以來,德國總理肖爾茨面臨了一場又一場的危機,從俄烏戰爭、能源危機、通脹飆升,到目前的乾旱。
能源高度依賴俄國讓德國製造業的榮景不再
德國欣欣向榮的製造業曾讓德國成為“歐洲經濟引擎”。《華爾街日報》分析稱,德國製造業取得不凡成績主要依靠四大引擎:自由開放的全球貿易、中國需求的激增、高效的國內勞動力,以及廉價的俄羅斯能源。
但現在這四大引擎都出現了問題。貿易瓶頸、疫情和俄烏戰爭,破壞了供應鏈,導致能源價格飆升,通貨膨脹率屢創新高。此外,作為德國最大的貿易夥伴,中國經濟增長速度大幅放緩,勞動力步入老齡化並開始萎縮。同時德國自己的勞動力也因為人口老齡化而可能在未來十年減少500萬左右。
德國的製造業仰賴能源。德國幾十年來一直鼓勵使用俄羅斯的石油和天然氣,雖然節省了成本,但卻讓德國患上了依賴症。在德國的天然氣、煤炭及石油消耗中,來自俄羅斯的進口比重分別佔到了55%、50%和35%。
雖然現在德國緊急尋找其它供應方並重啟國內能源基礎設施,不過這似乎無法立即挽救龐大的德國製造業。德國工商總會(DIHK)在7月底發布的一項調查顯示,為了應對能源價格高企,目前德國有近六分之一的工業企業削減或放棄了生產。
德國經濟研究所:德企在中國的業務繼續走在錯誤的道路上
更讓外界擔憂的是,德國似乎並沒從依賴俄羅斯能源問題上吸取教訓,德國經濟研究所(IW)最新的調查報告顯示,今年上半年德國經濟依賴中國市場的發展趨勢在進一步加深。
這份報告寫道:德國今年上半年在中國的直接投資出現歷史新高。統計數據顯示,今年1月到6月,德國企業在中國的直接投資高達100億歐元。在此之前,2000年以來,德國企業在華直接投資半年最高數額為62億歐元。但同期德國對華出口卻大幅下滑,德國在兩國貿易中的逆差也再次刷新紀錄。
這份報告的作者馬替斯(Jürgen Matthes)在接受路透社採訪時指出,“德國經濟對中國的依賴性遠遠超過中國經濟對德國的依賴性”。他表示,鑒於北京當局在俄烏戰爭中的表現,以及對臺灣的武力威嚇變大,德國經濟對中國這麼大的依賴性可能會變成一個政治麻煩。如若中國遭到西方制裁,嚴重依賴中國進口的企業將面臨大規模的供應瓶頸問題。馬替斯因此建議德國企業應該儘快調整在華業務。
德國經濟研究所警告稱,與中國之間的貿易不平衡現象在不斷加劇,因此要求實現政策轉向,減少對擴大在華業務的刺激與鼓勵。該研究所建議,與其它新興經濟體,特別是亞洲的經濟體發展貿易和投資關係。
歐盟四大經濟體 德國經濟衰退機率最高 西班牙最低
英國《衛報》8月20日將歐盟四大經濟體——德國、法國、意大利和西班牙步入衰退的可能性進行了比較,得出的結論是:處於能源危機、旱災、供應斷鏈3大風暴核心的德國衰退機會最高,意大利排在第二位,第三是法國,相比之下,雖然西班牙的通貨膨脹率在四國中是最高的,但是因為其經濟結構相對好,也不依靠俄國能源,最不可能陷入衰退。
國際貨幣基金(IMF)預測今明兩年西班牙經濟成長率(GDP)為4%和2%,在四大經濟體中表現最佳;意大利明年成長估值為0.7%,是其中最差的。
英格蘭銀行(Bank of England)政策分析師阿圖絲(Carla Subirana Artús)15日撰文指出,西班牙成功分散製造業和出口結構,變身歐洲排名在前的汽車零組件製造國,外匯來源不再高度依靠觀光,而是提升了化學品、醫藥、機械和專業服務業的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