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2月24日入侵烏克蘭後,西方大型企業相繼撤出俄國市場。近日世界最大的移動系統供應商、瑞典電信設備製造商愛立信和美國電腦公司戴爾也跟進。從1990年代蘇聯解體後西方企業紛紛湧入俄羅斯“淘金”,到現在相繼出走,可謂是一個時代的謝幕。
全球第一大移動設備供應商愛立信計畫今年完全退出俄市場
俄羅斯《工商日報》(Kommersant)首先報導了愛立信(Ericsson)將離開俄國市場的消息。報導引述不具名電信業消息人士的說法稱,愛立信斯德哥爾摩總公司已通知俄國分公司,將關閉俄國分公司,同時在2022年底前裁員。
根據路透社的報導,愛立信8月29日表示,在完成對消費者的義務之際,公司將在未來幾個月內逐步減少在俄羅斯的業務。愛立信表示,俄國分公司有約400名員工,將為受影響員工提供財政支持。愛立信曾在今年4月宣布,由於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將無限期暫停在俄國業務。
愛立信的芬蘭競爭對手諾基亞(Nokia)也已宣布將退出俄羅斯市場,不過未給出具體的時間表。將有約2000名僱員受到影響。
此外,美國電腦公司戴爾科技(Dell Technologies)8月27日表示,8月中旬關閉在俄羅斯的辦公室後,已停止當地所有業務。戴爾科技公司是俄羅斯一大伺服器供應商,自俄軍入侵烏克蘭以來,戴爾加入其它廠商行列,削減了在俄的業務。
德國企業撤離俄羅斯 總計損失超過100億歐元
歐盟第一大經濟體德國不僅嚴重依賴俄羅斯的能源,而且近年來大舉在俄國投資。即使在2015年、也就是俄國吞併克里米亞半島(Crimea)後一年,雖然俄國對外貿易額因西方制裁銳減1/3,德商依然是俄國最大的外來投資者。
如今俄國揮軍進入烏克蘭,為投資俄國提供諮詢有30年經驗的律師加蘭德(Tanja Galander)表示,現在在俄經商所面臨的道德壓力,遠比當年克里米亞被吞併時大的多,外商只好紛紛結束在俄業務出走。
德國主要財經媒體《商報》(Handelsblatt)的統計數據顯示,自2月戰爭爆發以來,德國企業結束在俄羅斯業務,由於投資不再有報酬或應收帳款收不回來而帶來的損失,總計已超過100億歐元。
以德國知名的汽車品牌奔馳為例,俄軍入侵烏克蘭後不到10天,奔馳即宣布結束在俄國的生產和銷售,今年上半年的損失達到7億歐元,開戰以來股價跌了18%。
虧損最嚴重的是天然氣交易商Uniper。由於俄國減少天然氣供應,Uniper被迫在市場上用高價購買天然氣,因價格遠高於原本與客戶簽約的價格,因此損失巨大。Uniper今年上半年已虧損逾20億歐元,股價大跌80%,德國政府出手相救才免於倒閉。
專家認為,目前帳面上的損失只是開始,德國企業的實際損失或更多。以奔馳為例,其在俄國的工廠還有20億歐元資產,以後可能很難再拿回來。
全面禁俄羅斯人入境?歐盟恐難達成一致
目前擔任歐盟輪值主席國的捷克本月稍早曾表示,向俄羅斯人一律禁止發出簽證,可能是歐盟下一輪對俄制裁措施,將於8月30日和31日舉行的歐盟非正式外長會議上討論。不過包括德國在內的不少成員國以及歐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博雷利(Josep Borrell),都不贊成全面禁止俄國人入境歐盟。
歐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博雷利8月28日表示,歐盟各國外長8月底開會時,不太可能一致支持全面禁止俄國人入境,但有可能支持暫停歐盟2007年與俄國簽訂的簽證便捷化協議,提高獲得簽證的難度。
博雷利認為,必須重新審查部分俄羅斯人獲取簽證的方式,“權貴肯定拿不到,我們必須更嚴格篩選。但我不贊成對所有俄國人停發籤證”。歐盟委員會也認為,有必要基於人道主義對俄羅斯異議人士提供簽證,同時簽證申請應個案評估,而不是規定一體適用。
立陶宛外交部長蘭茨貝爾吉斯(Gabrielius Landsbergis)最近表示,如果歐盟不同意在歐盟境內對俄羅斯遊客實施禁令,那麼與俄羅斯接壤的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波蘭和芬蘭可能會自行採取行動,阻止俄羅斯遊客入境。俄烏戰爭爆發後,俄羅斯與歐盟之間的直航中斷。俄羅斯人目前主要通過上述五個國家的陸地邊界進入歐盟。
8月中旬,愛沙尼亞對超過5萬名之前獲得該國簽證的俄羅斯人關閉了邊境,成為歐盟國家中第一個採取此類措施的國家。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本月稍早曾呼籲西方國家對俄羅斯人實施全面的旅行禁令。
西方公司紛紛撤離俄羅斯標誌着一個時代的謝幕
根據《華爾街日報》今年稍早的報導,1990年代蘇聯解體後,西方公司漸漸湧入俄羅斯,尋求在這個國家從共產主義到資本主義的轉變中獲利。1993年從高盛集團(Goldman Sachs Group Inc., GS)辭職後來到俄羅斯的美國銀行家Bernard Sucher說:“那就像一場淘金熱。”
這些企業給習慣於蘇聯時代物質匱乏的一代人帶來了美國的快餐、汽車和時裝,在很多情況下打造了規模可觀的企業。星巴克(Starbucks)、iPhone和宜家(IKEA)融入了莫斯科和聖彼得堡中產階級俄羅斯人的日常生活。
對於在俄羅斯運營的許多西方企業和品牌來說,腐敗現象和不穩定局面阻止了俄羅斯政府在推動經濟增長方面的雄心。2014年俄國吞併克里米亞引發西方制裁,之後許多西方大型企業已開始減少對俄投資。
世界銀行的數據顯示,俄羅斯獲得的外國直接投資在2008年達到750億美元峰值。此類投資在全球經濟衰退期間有所下降,2013年後進一步下跌,到2020年已降至90億美元。
在俄國入侵烏克蘭後,美國及其盟友紛紛對俄發布嚴厲的制裁令,並大力施壓,許多西方公司幾乎無法在俄羅斯做生意。包括麥當勞、汽車製造商、石油巨頭和銀行在內,數以百計的企業已表示將暫停或結束在俄業務。來自西方的餐館和店鋪已歇業。
對於許多在俄經商的外籍資深人士看來,俄羅斯攻打烏克蘭猶如敲響了喪鐘。 “這無疑是一個時代的終結”,曾在1997年至2000年期間擔任俄羅斯美國商會會長的Scott Blacklin表示,“無論以後發生什麼,都恢復不了原狀了。再也回不去了”。
對於俄羅斯普通民眾而言,有些人稱會慢慢習慣沒有這些西方產品和服務的生活,但也有俄國人稱,西方公司紛紛撤出,感覺俄羅斯要“重回石器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