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政府愈加清楚地意識到中共對其國家安全的威脅,並加緊祭出應對措施。由於未獲得政府的許可證,倫敦帝國理工學院將於今年底關閉自2012年來與中國企業合作的兩個研究中心。與此同時,經濟嚴重依賴中國的德國也在醞釀一攬子措施,以降低中國市場對德企的吸引力。
帝國理工學院將關閉與中方合作十年的研究中心
根據英國媒體《衛報》近日刊登的這篇獨家報導,在英國政府的“出口管制聯合部門” (ECJU) 拒絕了許可證申請後,著名的倫敦帝國理工學院確認將在今年年底前關閉由中國航空航天和國防公司贊助的這兩個主要研究中心。
報導稱,這兩個中心之一是中航工業結構設計與製造中心。該中心與中國民用、軍用航空供應商有着長期的合作關係,後者至今提供了逾600萬英鎊的資金,用來研究尖端航空航天材料。
另一家將關閉的中心,是由倫敦帝國理工學院與一家中國國有航空航天和國防公司的子公司Biam共同運營。後者為高性能電池、噴氣發動機部件和抗衝擊飛機擋風玻璃項目提供了450萬英鎊的資金。
這兩個於2012年建立的研究中心曾表示,其目標是推進民用航空航天技術。不過批評者認為,這些研究有可能被用於中共的軍事目標。
外交關係智庫亨利·傑克遜協會(Henry Jackson Society)的信息通訊主任阿姆斯特朗(Sam Armstrong)對《衛報》分析稱,“可以很肯定地說,政府認為繼續發放許可證能為中國(中共)的軍事發展助力,這(對英國政府來說)是一種安全威脅”。
這篇報導寫道,英國政府近年來一直在打擊涉及民用和軍事用途的“兩用”技術的學術合作。除了上述的兩個研究中心外,在過去三年里,還有五個合作項目被悄悄終止,這包括由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CALT)贊助給帝國理工學院和曼徹斯特大學的設施,據說其母公司提供了部署在新疆地區的無人機。
《衛報》寫道,當這些研究合作中心在2012年啟動時,保守黨政府對這種夥伴關係充滿熱情,一些大學接受了中國國有企業的大量資金。有評論稱,如今這些研究中心被關閉,體現了英中關係的重大轉變。
《衛報》引述皇家聯合研究所(RUSI)的中國問題專家帕頓(Charles Parton)的觀點稱,英國之前一直在“夢遊”,現在“終於醒過來了”,意識到所謂民用和軍事用途之間的差別正在縮小。帕頓補充稱,“不應在任何可能有軍事用途或引起人權問題的方面合作”。
構成國安風險 英國今年已阻止兩起中資收購案
英國政府近年來越加清楚地認識到中共對其國家安全構成的威脅,並給與強硬回應。英國軍情五處和美國聯邦調查局的負責人在今年7月曾警告中國(中共)間諜活動對英國大學的威脅,並強調政府在這個問題上的強硬態度。
自英國《國家安全與投資法》2022年1月起生效後,英國政府已經叫停了兩起中資收購案。7月中,英國政府禁止京無限願景科技有限公司(Beijing Infinite Vision Technology Company)收購曼徹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Manchester)旗下公司視覺傳感技術SCAMP-5和SCAMP-7,理由是相關技術不僅可民用,也可以應用在建立國防或科技技術,對英國國家安全有影響。
與此同時,英國商業能源及工業策略部8月17日發聲明,宣布叫停香港超橙控股有限公司全面收購英國軟件開發公司Pulsic案。商務大臣誇騰(Kwasi Kwarteng)指出,英國軟件開發公司Pulsic擁有尖端的電子設計自動化知識產權、技術及產品,可用於增強國防和技術能力,而收購將會導致上述實體和資產轉移給收購方,形成國安風險。
根據公開信息,“超橙” 公司於去年8月成立,在香港註冊,屬私人股份有限公司,但網上未見該公司的網頁。有報導披露,此次收購背後的真正買家是總部位於上海的合見工業軟體。
之前英國政府基於國家安全考量,禁止了中國網絡設備供應商華為參與英國的5G基建建設。英國政府在2021年的一份報告中稱,中國(中共)是“對英國經濟安全威脅最大的國家”。
英新政府對中更強硬 英企選擇棄中
此外,9月6日新上任的英國首相特斯拉更是對中鷹派人物。她在擔任外相時,曾呼籲對中共採取更強硬的態度,並警告北京若不遵守國際規則,將受到制裁。她還主張打擊取締中資企業,例如社交媒體TikTok。
英國商界則呼應政府的對中強硬政策,紛紛選擇“脫中”。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近期的報導指,數千家英國企業正在切斷與中國的經濟聯繫。英國工業聯合會(CBI)會長托尼∙丹克(Tony Danker)表示,與其交談的每個企業都在考慮供應鏈重組,“因為它們預計我們的政治人物將不可避免地加速邁向一個與中國脫鉤的世界”。
依賴中共有危險 德國正考慮採取強硬措施降低風險
德國的供應鏈和出口嚴重依賴中國市場,2021年雙邊貿易額達到2459億歐元,中國連續六年成為德國的第一大外貿夥伴。 據德國經濟研究所(IW)的一份調查報告,德國今年上半年在中國的直接投資出現歷史新高。
也因此德國經濟研究所警告稱,德企在華業務正在錯誤的道路上策馬揚鞭。這份調查報告的作者馬替斯(Jürgen Matthes)對路透社表示,鑒於中國(中共)在烏克蘭戰爭中的表現以及中國(中共)對臺灣的威嚇壓力越來越大,德國經濟對中國的嚴重依賴性可能會變成一個政治麻煩。
俄烏戰爭讓嚴重依賴俄羅斯能源的德國感受到了切膚之痛,顯然德國政府學到了教訓,看到了其經濟嚴重依賴中國市場可能面臨的重大風險。今年8月,德國總理肖爾茨在記者會上呼籲德國企業無論是在供應鏈方面還是在貿易方面都不要過於依賴中國。他說:“我確信,德國企業已經做出了這個決定。”
路透社引述多個消息人士表示,德國聯邦經濟部正在考慮取消向在中國經營的德國企業提供國家投資出口擔保。同時,德國復興信貸銀行(KfW)應該審核是否可以減少在華德國企業的信貸額度。
德國政府的一名官員稱,“我們希望避免德國經濟變得過於依賴中國”。據消息人士透露,德國經濟部也在重新考慮是否停止包括在中國舉辦推介活動或者培訓經理人等在內的小型項目。
據消息人士稱,德國經濟部還未就相關措施做出最後決定。不過經濟部的一名發言人稱,德國企業正在努力實現經濟活動的多樣化。之前基於人權原因,德國經濟部終止向德國大眾在新疆的投資提供政府擔保。國家投資出口擔保,可以讓在海外投資受損的德企,獲得一部分國家補償。
此外,德國一名政府官員稱,七國集團應協商在世貿組織就中國市場對外資的准入限制提起訴訟,“我們應該向北京表明,我們也準備為公平的原則而抗爭”。這位官員表示,目前考慮的措施還包括,不僅要對中國企業在德國的投資進行審查,同時也要對德國企業在中國的投資進行審查。
路透社指出,德國政府希望在今年年底擬定一份國家安全戰略,之後還會公布一份對華採取更強硬的路線的中國新戰略,以降低嚴重依賴中國經濟帶來的重大風險。
相關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