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拜登新簽署一項行政命令,首次要求美國外來投資委員會(CFIUS)加強審查構成國家安全風險的特定領域交易。分析指,是為防範高新技術流入敵對陣營。
CFIUS是由美國財政部長領導,由國務院、國防部、國土安全部等16個聯邦部會組成,專責審查外國投資者收購美國企業交易。本月15日簽署的行政令,是1975年CFIUS成立以來,首次針對交易審查的總統令。
加拿大約克大學(York University)副教授沈榮欽博士表示,各國對於投資、外資審查的法律,會給予較寬鬆的定義。因投資審查行政機構,有較大的行政裁量權,獲得較廣泛的授權。「所以用行政命令方式,可以較準確傳遞行政部門強調特別著重的方向。」
綜合媒體9月16日報導,行政令要求CFIUS審查外資交易時,新增5項國安考慮因素。包括:交易對美國關鍵供應鏈韌性的影響;對美國公民敏感數據的風險;威脅國安的網路安全風險;影響美國國家安全的產業投資趨勢;對美國科技領導地位的影響。
沈榮欽向希望之聲分析,美國希望審核外資時,不僅加強國家安全,也不影響美國在上述產業的競爭力,保持技術領域達到全球領先地位。「他強調,單一併購也許沒問題。但如果這個國家它不同期一直併購某些同類型產業,也許就需要用較廣泛的視野來看待。能更整體性的觀點來看。」
「美國政府是提醒管制機關做決策時,不要忘記現今是在什麼樣的世界的地緣政治架構下,應該對現實有些照顧跟考量。」
行政令指示,CFIUS更嚴格審查影響「微電子、人工智能(AI)、生物技術和生物製造、量子計算、先進清潔能源和氣候適應技術」的相關案件。
資深政經評論家吳嘉隆認為,拜登從地緣政治衝突的背後發現,一些精密武器所用的高科技產品,帶來地緣政治衝擊,所以要做技術管制或禁運。尤其,相當多戰場上用的傳統武器已經科技化。
他分析:「現在美國不希望烏克蘭戰爭在台海周邊爆發,所以必然會針對中共做一些科技上的管制,避免敏感的高新科技流入中國企業,或者流入一些白手套的企業,最後轉到解放(共)軍那邊去。」
「所以,不管是進出口貿易還是投資購併型的投資,都要加以管制,避免高新技術流到敵對陣營,最後形成地緣政治風險。」
白宮發聲明表示,「行政令是政府保持美國經濟和技術領先地位更廣泛戰略的一部分,特別是在保護國家安全方面。」「這既涉及加強美國國內投資和國內的競爭力,也涉及與我們的盟友合作,同時利用所有可用的工具來保護美國的優勢,防止我們的競爭對手和對手破壞我們的國家安全。」
《彭博》報導說,行政命令反映了美國白宮及民主、共和兩大黨國會議員對中共的擔憂日益升高,尤其中共尋求透過投資美企,以在多項高科技產業快速和美國匹敵、或最終超越美國。
吳嘉隆強調,很多的地緣政治衝突背後投射出來的是,高科技技術在軍事上的應用。「包括偵測、搜尋目標、導引飛彈;用在一些傳統的大炮或者飛機上等;雷達的偵測、隱形戰機的塗料、潛水艇的靜音技術。」
沈榮欽表示,行政令特別強調網絡安全、數據掌握等,都是數位經濟非常重要的要點。中共當局在不考量消費者隱私情況下,很容易獲得大量資料,而且可以開產出各種大量的應用。
他分析:「從這個角度而言,中國(中共)在大數據的應用科技方面,可能會比美國在先天上有更多的優勢。所以美國政府這方面,一方面是希望保護美國消費者資料的隱私。也希望在國家安全上、網絡安全上、數據的敏感性上,必須更小心。」
「因為尤其外國企業購併美國企業,也許購併的不光是美國的資本跟技術,也許會掌握美國消費者的數據。從消費數據上,可能可以0813做監視、追蹤、跟蹤,或者定位某個個人或某個群體。」
美國財政部長葉倫(Janet Yellen)隨後發聲明說,該行政令詳細闡述CFIUS在審查國家安全風險交易時應考慮的現有因素清單,描繪關鍵領域的潛在國家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