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成員國日前投票決定限制中國醫療器械製造商進入歐盟龐大的採購市場,以回應中方拒絕向歐盟企業開放招標。中國企業將在五年內被禁止參與價值超過500萬歐元的歐盟招標,這是歐方首次使用2022年頒布的《國際採購工具》(IPI,International Procurement Instrument)。觀察人士指出,此舉是歐盟在與北京政府就市場准入進行的談判無果後採取的報復舉措,或將加劇布魯塞爾與北京之間的貿易緊張關係,尤其是當前華府祭出嚴厲的關稅措施已引發廣泛的商業不確定性。
綜合媒體報道,歐盟國家本周一(2日)投票決定禁止中國公司在歐盟銷售醫療器械,以報復北京方面限制從歐盟進口醫療器械。彭博社援引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知情人士表示,該措施將限制中國企業在未來5年內獲得價值超過500萬歐元的歐盟醫療器械公共採購合約。這是歐盟首次根據2022年出台的《國際採購工具》採取的行動。該法律旨在促進公共採購市場准入方面的互惠。
報道說,中國的醫療器械市場規模全球第二大,僅次於美國。近年來,中國各地對許多醫療器械產品實施嚴格的國產化要求。
歐盟去年4月啟動一項對中國醫療器械採購的調查,並於今年1月完成的調查得出結論:“有明顯證據表明,中國(中共)以不公平和歧視性的方式限制歐盟醫療器械生產商獲得其政府合同”。
一些器械屬於《中國製造2025》指定的10種之內,該計畫的目標包括:到2025年,縣級醫院國產中高端醫療器械佔有率達 70%;國產核心部件國內市場佔有率達到80%。報告列出了國家支持的計畫,以確保中國國內運營商購買國產醫療設備,優先於國際競爭對手。
報告寫道,“總體而言,歐盟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發現87%的公共採購招標······包含影響進口醫療器械採購的明確或隱含限制”。
報告明確指出,中共的“購買國產”政策,尤其是在醫療器械行業的高端領域,旨在“直接有利於國產醫療器械,而不利於進口醫療器械”。而與歐洲競爭者在中國面臨的限制相比,中國醫療器械生產商在歐盟市場上基本上可以自由參加政府採購招標。
歐盟認為,北京使用了扭曲市場的措施來推行“中國製造”政策,以實現到2025年中國企業在“核心醫療器械部件”領域國內市場份額達到85%,在高端醫療器械領域市場份額達到70%的目標。
歐盟《國際採購工具》於2022年通過,旨在打開對歐洲企業關閉的公共採購市場。它是為應對歐方認為的中國不公平貿易行為而設立的一系列工具之一。
一旦歐盟委員會專員們最終簽字同意,此舉將在幾周內實施。歐盟委員會表示,中方沒有提出任何糾正措施來改進這一情況。雙方仍可達成協議,避免歐盟採取措施。
一名不願具名的歐盟外交官說,歐盟的舉措採納歐盟執行委員會建議的限制,且合乎比例原則,但沒有透露細節。
位於布魯塞爾的歐盟中國商會(China Chamber of Commerce to the EU)在聲明中對這項決定表達“深感失望”,並表示,商會“嚴正關切歐盟限制中國企業參與歐盟採購市場的舉措,尤其是在醫療保健產業”。歐盟中國商會的成員包括中國銀行、中遠海運控股有限公司(COSCO)和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BYD)等。
對此,中共外交部發言人林劍在周二(3日)的例行記者會上應詢時指責歐盟是事實的保護主義,是典型的雙重標準;中共商務部網站發表新聞發言人稱,“將密切關注歐方後續行動,並將採取措施,堅定維護國企的合法權益”。
據報道,儘管川普(Donald Trump)重返白宮以來,歐中關係相對解凍,但雙方在關鍵問題上仍存在分歧。歐洲國家對中共政府不透明的補貼制度感到焦慮,並擔心中方製造了一支極具競爭力的中企大軍。在對歐洲工業未來至關重要的領域,包括電動汽車和清潔能源-——擔心歐洲企業會遭受嚴重衝擊。
另一論點是川普政府加征關稅可能導致的貿易轉移。歐盟正密切關注中國出口商品是否因美方的高額關稅而將商品傾銷歐洲,並隨時準備在觀察到這種趨勢時採取行動。歐盟還繼續關注中國經濟中的工業產能過剩問題。
中共商務部長王文濤本月將在參加巴黎舉行的世界貿易組織(WTO))部長級會議,期間將與歐盟委員會貿易和經濟安全專員謝夫喬維奇(Maros Sefcovic)會面。屆時二人或將就歐盟對未能公平進入中國採購市場等不滿進行磋商。而歐洲領導人將於下個月前往北京與中共領導人舉行峰會,能否重啟《中歐全面投資協定》無疑成為關鍵。
中共統治人民的最重要手段就是欺騙。維持大面積的對華廣播不斷傳遞真相,就是持續地給中國注入希望。希望之聲誠邀您和我們一起攜手努力。歡迎點擊了解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