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議會近日以大比例贊成票通過一項動議,指出中共的稀土出口管制沒有正當理由,具有脅迫意圖。中共駐歐盟使團發言人隨後發聲明稱,歐盟在出口管制問題上搞雙重標準。對此,資深媒體人、時事評論作家長平援引國際發展問題專家保羅·科利爾的理論說,針對民主和專制國家有所區別,“雙重標準恰恰是必須的”。
7月10日歐洲議會以523票贊成、75票反對、14票棄權通過了這項與中國稀土出口管制相關的動議。11日中共駐歐盟使團發言人發聲明,表達對歐洲議會該動議的不滿,同時敦促歐洲議會停止將經貿問題政治化、泛安全化,停止在出口管制問題上搞雙重標準。
對此,德國之聲專欄作家、資深媒體人長平分析道:一個對企業和市場進行無所不在的嚴密控制的政府,一個以“國家安全”的名義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活生生地搞成“國際金融中心遺址”的政府,要求國際社會不要將經貿問題政治化和泛安全化,其自身的“雙重標準”已經令人瞠目結舌。那麼,它是怎樣做到譴責西方社會搞“雙重標準”的呢?這恰恰是因為西方社會沒有對它實施應該實施的“雙重標準”。
在這篇評論文章中,長平引述前世界銀行發展研究組主任、非洲經濟問題專家保羅·科利爾(Jean Paul Gustave Ricœur)在《最底層的10億人》、《戰爭、槍炮與選票》等著作中的觀點稱,對於那些不遵守國際規則的專制國家,“雙重標準恰恰是必須的”。
文章寫道,雖然科利爾把自己的研究對象設置為非洲窮國。但是,按照他的國際主義視野,以及“最底層的10億人”的界定(2009年人均年收入2700美元左右,並且缺乏最重要的公共產品——權力制衡機制),至少在公平和公正的邏輯上,大多數中國人顯然都不應該被排除在外。
科利爾認為,必須要在不講規則的國家建立問責制;應該由民主國家主導的國際社會,來為專制國家提供權力制衡機制這種公共產品。
長平寫道,面對這個假設,包括中共政府在內的專制政權會振振有詞地說:這不是侵犯國家主權嗎?科利爾對此不以為然。他說,在這些沒有公正選舉的國家中,人民並不擁有什麼國家主權,他們面對的只有國家政權。
在跟這些國家進行國際合作的時候,國際社會通常會被要求“不要實行雙重標準”。科利爾說,對這些國家提出更嚴格的標準是合理的,“雙重標準恰恰是必須的”。
在稀土出口管制方面,歐盟認為中共應該放寬甚至放棄稀土管制。中共政府則辯解稱,稀土等相關物項具有軍民兩用屬性,中方依法對軍民兩用物項實施必要管制,既是行使自身主權,也是應盡國際義務。也就是說,跟西方民主國家一樣,中共對軍事物項進行管制,“符合國際慣例,也有利於維護世界和平穩定”。
長平分析稱,僅僅說到這個層面,中共政府的辯解似乎不無道理。不過弔詭的是,全球安全的現實,恰恰是中共政府對軍事物項進行管制,讓中共軍隊更加順利地發展壯大,並公然支持俄羅斯侵略烏克蘭,無所顧忌地騷擾臺灣,為世界和平帶來了威脅。這就要回到世界和平的根本議題:只有民主才能維護永久和平。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針對民主和專制國家有所區別,“雙重標準恰恰是必須的”。
德媒:中共限制稀土以施壓歐盟
德國《商報》近期發表的分析文章稱,從北京、布魯塞爾和柏林的外交和經濟圈獲悉,中共目前將嚴格限制關鍵原材料出口作為與歐盟談判中的施壓手段。
一名外交官說,所有東西都被擺上談判桌上,歐盟被要求做出妥協。這些包括歐盟對特定技術的出口限制,特別是荷蘭阿斯麥公司(ASML)用於生產高科技芯片的機器,歐盟對中國產電動汽車徵收的關稅和被擱置的歐中投資協議也在其中。
這篇文章說,這種做法打破了一個禁區。迄今為止,中共利用歐洲國家對中國經濟的依賴性,最多僅對立陶宛這樣的小國祭出過施壓。政界人士已意識到了這種形勢的風險。歐盟工業委員賽約納(Stéphane Séjourné)警告,“我們對產自中國的稀土的依賴程度是100%”,他並計畫推動稀土開採和加工的替代項目。
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以罕見的嚴厲口氣批評了北京“以出口管制相脅迫”的做法,稱中共領導層不僅將其“近乎壟斷的地位用作談判籌碼,而且用作武器,以打擊關鍵行業的競爭對手”。
歐中峰會即將在本月下旬舉行。馮德萊恩在8日表示,歐盟將在此次峰會上尋求重新平衡與中國的經濟關係,要求北京鬆綁歐洲企業的市場准入,並放寬對稀土的出口管制。
根據國際能源總署(IEA)的數據,中國稀土的開採產量佔全球近2/3,精鍊產量佔全球92%。北京今年4月宣布的對稀土的限制措施引起全球企業擔憂。報導稱,中共的稀土出口管制已經對歐洲和德國企業造成了直接影響,至少有一成以上的企業反映原材料問題已影響到生產,造成例如停產等後果。
提高關鍵原材料自主性 歐盟正在抓緊行動
歐盟去年通過“關鍵原料法”後,今年3月宣布第一批根據該法落實的境內投資生產計畫,包括跨歐盟13國的47個開採、提煉或回收工廠,意在降低以中國為主的外來關鍵原材料的依賴。
根據歐盟委員會的資料,這47個計畫里有22個是鋰礦精鍊廠或鋰電池回收處理廠,12個與鎳有關,11個為石墨烯(graphite),10個與鈷相關,總計在歐盟所列的17項關鍵原料中涵蓋了14項,許多是電動車等能源轉型的重要產品所需。
總計歐盟這批計畫有25個涉及開採活動、24個加工處理、10個回收處理。總投資額為225億歐元,將可依該法獲得限期審查、便利籌資等優惠。根據關鍵原料法,採礦授權許可須在27個月內審查完畢,其他計畫審查期限是15個月。目前歐盟這類生產計畫的審查期長達5至10年。
關鍵原料法以2030年為目標,設定屆時歐盟境內關鍵原料的開採量占所有需求量10%,加工煉製佔40%,回收再生佔25%。同時,任何一項關鍵原料在所有價值鏈環節上,至2030年時來自單一第3國的供應量不得超過65%。
值得一提的是,歐洲大國法國正在打造歐洲首座稀土回收廠,盼以精鍊和轉化技術擺脫對中國稀土的依賴,實現關鍵原材料自主。
根據報導,2022年初,法國政府啟動“關鍵礦物戰略”,發表確保礦物原物料供應鏈報告書,評估供應鏈安全狀況、設置戰略礦物10億歐元投資基金、成立戰略礦物跨部會代表團、規劃產官學合作藍圖等。今年更募集20億歐元公私立基金,公私部門聯手強化韌性。
由於在稀土開採上沒有天然資源優勢,法國着眼有極大潛力且較高技術門檻的稀土回收再精鍊,並與日本聯手,打造歐洲首座稀土回收廠。這將是中國之外的全球第一座重稀土元素分離廠,是邁向稀土永磁獨立的重要一步。
該工廠3月中於法國西南部拉克市(Lacq)正式動工,預計將於2026年底完工,運作後預估每年能從電動馬達等物品回收2000噸永久磁鐵、提煉5000噸精礦,以製造約800噸輕稀土、600噸分離重稀土。後者為超強磁鐵的關鍵元素,相當於約目前全球產量的15%,是該工廠的優勢。
也有專家指出,在投資國內生產或大規模回收之前,須先減少對稀土的需求,同時研究如何提高材料效率,即用更少原料換取相同功效。
中央社的報導總結道,稀土在未來地緣政治緊張局勢中扮演核心角色,但並非不可取代。稀土回收和本地生產都是解方的一環,但僅靠這些不足以確保能源自主,自然資源多元化、原料使用效率提升、電動汽車適度成長等永續發展政策,必須多方位推進。
相關鏈接:
中共統治人民的最重要手段就是欺騙。維持大面積的對華廣播不斷傳遞真相,就是持續地給中國注入希望。希望之聲誠邀您和我們一起攜手努力。歡迎點擊了解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