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延長休戰」各說各話 俄是第三張牌?
就在美中第三輪貿易談判於瑞典斯德哥爾摩落幕不久,一場「口徑不同」的表述分歧,瞬間讓談判桌上原本略顯平靜的氣氛,騰起一股煙霧。
中共商務部副部長李成鋼在29日會談結束後搶先開口,語氣篤定地宣布:中美雙方已同意延長目前的90天關稅休戰期——彷彿一場對峙終於見曙光。
但很快,就遭美方潑了一盆冷水。
美國財長貝森特與貿易代表格裡爾迅速出面,語氣不疾不徐,卻句句打臉。
貝森特說得直白:「我認為我們的中方同行,有點操之過急。」他強調,美方立場從沒變過——所有貿易協議,最終拍板權都在總統川普手上。
「我們只會把事實告訴總統,他會自己做決定。」
就在此時,川普正從蘇格蘭返美,人在空軍一號,語氣輕鬆卻暗藏sha氣:「我剛接到貝森特的電話,他說談判情況比昨天好——好多了。明天他們會向我匯報,我們會決定:要嘛批准延期,要嘛不批准。」
一句話,直接掀開這場「共識」的底牌:看似握手,其實各自打算。中方急著定調,美方卻刻意模糊——誰真正主導,誰還在摸底,差別一目瞭然。
而這場談判真正重要的,從來就不只是關稅期限的延不延長,而是那些被夾藏在文件之間、言語之下的——經濟結構、戰略博弈,與地緣火藥。
貝森特會談後受訪時向媒體透露,這輪談判拉得很長,雙方甚至破天荒地交換了經濟報告,而美方對中方提出了一個關鍵要求:經濟該「再平衡」了。
為什麼?因為中方目前一國就佔據全球製造業比重的30%,這個比例,美方認為「不可持續」。內部房地產持續低迷,製造業也顯著走下坡。過去每當經濟吃緊,北京就靠出口轉嫁壓力,把過剩產能丟進全球市場、壓低價格換外需。
但如今,這條路,走不通了。
貝森特話直言,美國不會再讓北京把自己內部經濟問題,丟給全球買單。換句話說:你中國自己的問題,得自己扛起來。
除了經濟結構問題,這場談判另一個關鍵詞,是——稀土。
貝森特指出,稀土不是單純的原物料,而是全球高科技製造的命脈。從晶片到電動車,每一項核心科技背後,都有稀土在撐。
「如果你想成為全球科技體系的一部分,就不能想封就封、想管就管。」他明言劃出紅線,敦促北京加強稀土出口的透明度。
不過,比起談判桌上的爭鋒相對,桌下那張「未明言的第三張牌」,才是真正的火藥味來源。這張牌,來自俄羅斯。
貝森特對中方開出警告:中方現在是俄羅斯最大石油買家,每天進口近兩百萬桶,這筆買賣,很快可能遭到美國開罰——懲罰性關稅,最高可達500%,起跳至少100%。
不只如此,美方還指出,中國企業對俄羅斯的出口中,有超過150億美元的「軍民兩用產品」,這些技術可能直接支撐了俄軍在烏克蘭的戰事。
就在雙方在斯德哥爾摩你來我往的同時,川普當天在空軍一號上甩出另一句話:「如果俄羅斯不在十天內停火,我們會加碼制裁。」
這話丟出來,等於對莫斯科與北京同時施壓。留給雙方的時間,都不多了。
而戲劇化的是,在這個敏感時刻,中共國防部可沒閒著,馬上在30號宣布八月將與俄羅斯在海參崴附近舉行聯合海上軍演。
發言人張曉剛口頭上強調,這是年度計劃安排,不針對第三方。但誰都知道,這場軍演的時間點、方向與風向,全都衝著美方而來。
從表面看,中美貿易談判在談關稅、稀土、產業轉型,但實質上,兩國在談判桌上下,角力的是制度模式、供應主導權、戰略態勢,以及——全球話語權。
川普會不會就貿易休戰點頭?北京會不會再讓一步?俄羅斯會不會變成談判桌下的那顆定時炸彈?
現在還沒人能給出答案。但可以確定的是——這場從瑞典傳出的談判風聲,不只是貿易戰的延長賽,更可能是另一場全球博弈的前奏曲。
曾涉秦嶺違建別墅案 習家軍再遭貶
如果你最近有在關注中共官場的動態,那你可能會注意到一個熟悉的名字——王永康,又一次被降職了。
是的,就是那位從浙江官場起步,被外界歸入「習家軍」的王永康。當年在習近平主政浙江時,王永康還是餘姚的市委書記,一路從寧波、麗水爬到省委常委、統戰部部長,仕途可謂一路開掛。外界甚至給他冠上了「之江新軍」的標籤。
可惜,仕途順風車一旦拐進陝西,就開始抖動了。
2016年底,王永康高調赴任西安市委書記,但沒想到三年不到,就因為秦嶺違建別墅案捲入風波。
大家還記得嗎?那件事可是習近平親自點名、連續六次下指示的「政治工程」。結果地方一拖再拖,最後不得不請中紀委副書記徐令義親自南下,才拆掉了部分別墅。據說習近平震怒,原因也頗有「玄學」成分——說是那些別墅壓到了「龍脈」。
王永康雖然不是主角,但作為地方一把手,自然逃不了責任。2019年,他就被「外放」到了黑龍江當副省長。再後來,他又被安排到中共黑龍江省人大當黨組書記,屬於典型的「養老型閒職」。但最新消息是——這個職位他也坐不住了。根據7月29日的官方消息,他已被降為副書記,新任黨組書記由張安順接棒。
王永康的再次被貶,不僅是個人士途的又一次急轉彎,也是一場權力鬥爭留下的殘影。在中共政壇,每一次人事變動的背後,都可能隱藏著更深層的權力結構調整與忠誠度的重新排序。王永康從高位到閒職的轉變,正是這種政治邏輯的縮影。
恆大將香港除牌 許家印在哪?
曾經呼風喚雨、代表中國房地產榮景的恆大,如今真的要「謝幕」了。
根據《南華早報》報導,這家從瓶裝水、電動車一路跨足到足球、主題樂園的地產巨獸,即將從香港聯交所除牌下市——不是暫時停牌,是徹底告別。
其實,這部劇早在2024年1月29日就拉開了最後一幕。那天一早,恆大股票宣布停牌;幾個小時後,香港高等法院做出裁定:因為恆大始終交不出一份像樣的重組計劃,法院決定對其進行強制清盤,並指派清盤人接管所有境內外資產。
根據港交所的規定,企業一旦連續停牌超過18個月,就會自動除牌。如今,時間一到,鐘聲響起,恆大不可避免就此畫上句點。
回顧恆大的過去,不禁讓人感嘆「起得有多高,跌得就有多狠」。
1996年,許家印創立恆大,靠著賣房起家,2009年登陸港股,一時風光無兩。恆大不滿足於只做地產,在最風光的時候,簡直像一場資本的嘉年華:賣水、造車、辦足球隊、蓋主題樂園……樣樣來、樣樣燒錢。2017年,恆大的市值衝上3549億港元,儼然中國企業「世界觀拓展版」。但問題也從那時埋下——它的負債早就超過3000億美元,等於背著一艘泰坦尼克在陸地上狂奔。
直到2021年,北京出手了。當局推出「三條紅線」政策,說是為了給過熱的房地產踩剎車,結果第一個撞牆的,就是恆大。資金鏈斷裂,大量項目停工、供應商無法付款、業主維權潮起,恆大就這樣從金光閃閃的「地產帝國」,變成了眾人避之唯恐不及的燙手山芋。
那年年底,恆大正式違約,離岸債券爆雷,市場瞬間炸鍋。全球開始真正正視:中國的地產泡沫,遠超想像。
根據停牌前數據,恆大的市值曾一度超過4000億港元,但在停牌時已縮水至22億港元,等於從摩天大樓直接跳到地窖。
目前許家印已被扣查已近2年,至今未有公開露面。他的前妻丁玉梅卻疑似捲走巨款逃往英國「買豪宅嘆世界」。
當然,中國房地產的問題不只是恆大。根據高盛6月的報告,業界的寒冬還沒結束,而且有得冷。預計低迷期會持續到2027年,房價可能還要再跌10%。換句話說,恆大不過是這場風暴中最搶眼的一道閃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