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 Equifax 最新的小企業貸款指數,6 月份美國小企業在獲取信貸方面遇到的挑戰越來越大。根據 8 月 18 日發布的報告,貸款額環比下降 3.3%,但仍比去年同期增長 2% 以上。該指數的三個月移動平均值躍升至 1%,受 4 月份貸款活動強勁(但此後有所下降)的推動。
從地區來看,23 個州的 12 個月滾動貸款量同比下降,其中加利福尼亞州(下降 10%)、內華達州(下降 9%)和佐治亞州(下降 6%)下降幅度最大。
縱觀各行業,在追蹤的17個行業中,有6個行業的名義(未經通脹調整)貸款出現下降。住宿和餐飲服務業的降幅最大,而建築業、金融和保險業以及零售貸款則保持穩定。
報告指出,在川普總統的關稅議程之後,信貸狀況顯示出穩定的跡象。小型企業拖欠指數(逾期31至90天)較5月份小幅上漲近2%,即3個基點。該指數與2024年6月相比幾乎沒有變化。此外,違約指數下跌超過3%,環比下降7個基點。
儘管全國範圍內的違約率有所改善,但仍有34個州報告稱違約率同比上升。緬因州的違約率飆升35%,為全美最高。五個行業的違約率上升或持平,其中批發貿易的月度增幅最大,為2%。未來幾個月,預計小企業貸款將在第三季度和第四季度得到提振。
華爾街普遍預期美聯儲將從9月開始降息。美聯儲定期發布的《經濟預測摘要》(一項關於政策制定者對未來經濟和利率預期的調查)顯示,美聯儲今年將降息兩次。聯邦基金利率是影響企業、消費者和政府借貸成本的關鍵政策利率,自 1 月份以來一直保持在 4.25% 至 4.5% 的目標區間內。
然而,儘管降息被認為是信貸行業的福音,但報告指出,放鬆貨幣政策可能會“加劇通脹壓力”。
上周,美國7月份年通脹率連續第二個月降至2.7%,低於市場預期的2.8%。然而,關鍵的預期通脹指標——生產者價格指數和進口價格——卻超出了經濟學家的預期,這表明本屆政府的貿易議程可能正在引發新的價格壓力。
美國央行將於 8 月 22 日舉辦年度傑克遜霍爾經濟研討會,美聯儲主席傑羅姆·鮑威爾(Jerome Powell)將發表主旨演講。
貸款機構表現出樂觀情緒
儘管小企業貸款放緩,但最近的行業調查顯示,貸款機構仍然保持樂觀,稱商業環境有所改善。
根據美國金融服務協會分享的最新第二季度消費者信貸狀況(C3)指數,總體而言,商業環境是積極的。在 4 月至 6 月期間,凈增長指數(衡量認為貸款狀況變好的貸款人百分比與認為貸款狀況變差的貸款人百分比之間的差異的指標)達到了該調查六個季度歷史上的最高水平。
此外,26%的受訪者表示第二季度融資成本有所改善,而那些認為融資成本惡化的受訪者則多。同時,18%的受訪者表示其未償還貸款的表現有所改善,而那些認為貸款表現惡化的受訪者則少。
儘管汽車貸款機構普遍出現改善,但報告第二季度業務狀況減弱的機構數量多於報告業務狀況改善的機構數量。汽車貸款機構還預計未來六個月整體業務狀況將進一步惡化。
風險提示
根據紐約聯邦儲備銀行高級貸款官員意見調查(SLOOS ),商業和工業企業貸款需求有所減弱。報告稱,銀行還發現消費者信貸和其他貸款需求減弱。
儘管信貸需求放緩,但調查結果顯示,通過銀行貸款標準實現的信貸供應並未大幅收緊。
蒙特利爾銀行董事總經理比潘·拉伊 (Bipan Rai) 表示,最終,最新數據既揭示了好消息,也揭示了壞消息。拉伊在 8 月 11 日的一份報告中表示:“從經驗來看,我們知道信貸周期的惡化與實體經濟的整體放緩是一致的。”
SLOOS報告的一線希望是,信貸供應……尚未實質性收緊。通常情況下,如果需求下降是由於貸款標準收緊導致的,那麼信貸周期放緩會更令人擔憂。
最近的一項調查顯示,儘管貿易形勢自 4 月份不確定性高峰以來已經趨於穩定,但企業和消費者仍在尋求更大的政策清晰度。
美國銀行家協會最新的信貸狀況指數(信貸市場季度展望)連續第二個季度下降。總體指數為32.1(低於該值表明預期惡化),企業信貸狀況指數降至35.7,消費者信貸狀況指數降至28.6。該協會首席經濟學家薩伊·斯里尼瓦桑(Sayee Srinivasan)表示,貿易談判和《一項大而美麗的法案》的通過帶來了一些安慰,但與關稅相關的不確定性仍然是信貸狀況和整體經濟的阻力。
斯里尼瓦桑在報告中表示:“‘硬數據’表明經濟依然穩固,但消費者和企業信心表明政策不確定性仍然很高,並導致一些企業和家庭在招聘、支出和投資方面採取謹慎態度。”
白宮最近對近70個美國貿易夥伴徵收了更高的互惠關稅,稅率從10%到50%不等。預計總統將很快宣布對芯片、半導體和藥品進口徵收關稅。
儘管如此,小企業的樂觀情緒有所改善,並且高於全國獨立企業聯合會的長期平均水平。該集團首席經濟學家比爾·鄧克爾伯格(Bill Dunkelberg)表示,不確定性依然存在,但企業主“對商業環境和擴張機會表現出更為積極的預期”。
中共統治人民的最重要手段就是欺騙。維持大面積的對華廣播不斷傳遞真相,就是持續地給中國注入希望。希望之聲誠邀您和我們一起攜手努力。歡迎點擊了解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