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德國總理安格拉·默克爾(Angela Merkel)日前在受訪時媒體暗示,波羅的海國家與波蘭2021年力阻歐盟主導與俄羅斯談判,導致俄國之後入侵烏克蘭,引發相關國家官員強烈反彈。有官員指責其政治生涯對德國與歐洲而言,“是一場徹底的災難。”有稱其是“過去一個世紀以來對歐洲最具破壞性的德國政治人物之一”。政治新聞網評論認為,默克爾在位時的移民與能源政策如今仍遭繼任者抨擊,並陸續廢止;尤其是對俄政策的失敗,也進一步動搖她的政治遺產。
綜合媒體報道,匈牙利媒體《游擊報》(Partizán)本月3日發表對德國前總理默克爾的專訪報道。默克爾在談及俄軍2022年入侵烏克蘭前夕的情勢時,指出東歐國家拒絕讓她與俄羅斯總統普京(Vladimir Putin)及法國總統馬克龍(Emmanuel Macron)直接談判。
默克爾說:“2021年6月,我感覺普京已不再認真看待《明斯克協議》(Minsk Agreement)。這份協議是為了解決2014至2015年間烏克蘭頓巴斯地區衝突的和平協議。“因此我希望能有一個新架構,讓我們歐盟能直接與普廷對話。”
當月的歐盟理事會會議上,默克爾與馬克龍提議,在俄軍集結烏克蘭邊境之際進行直接談判,但波蘭等東歐國家聯合反對。她說:“有些國家不支持這項提議,主要是波羅的海國家,但波蘭也反對。”
默克爾指出,這些國家“害怕我們對俄政策會不一致…… 總之,會談最終並未發生。之後我卸任,普京的侵略就開始了。”她並指出,新冠疫情期間各國元首缺乏面對面接觸,令外交斡旋機會大減,也是戰爭爆發的原因之一。
報道說,一石激起千層浪。此言一出即在歐洲引發強烈爭議,相關國家批評她將戰爭責任歸咎於他們。但亦有聲音替她辯護,認為她揭示了當年歐盟外交的分裂與失誤。
波蘭國會議員、PiS歐洲議會議員瓦爾德瑪·布達(Waldemar Buda)指責:“當默克爾說她想再次與普京達成協議,那很可能會導致烏克蘭被分裂!他們不明白,正是與普京做生意,才釀成這場戰爭!”
隸屬中間派“波蘭2050”的開發基金與區域政策部長、前駐俄國大使卡塔齊娜·佩烏琴斯卡-納文茨(Katarzyna Pełczyńska-Nałęcz)則指出,默克爾的言論只會助長俄國宣傳,“暗示戰爭爆發的原因是有人沒有及時與俄羅斯坐下談,或是沒向莫斯科俯首稱臣,這太荒謬了。那隻會更糟。”
波蘭前總理、現任反對黨“法律正義黨”(PiS)副黨魁馬特烏什·莫拉維茨基(Mateusz Morawiecki)在X平台貼文寫道:“默克爾透過這場欠思慮的訪問,再次證明她是過去一個世紀以來對歐洲最具破壞性的德國政治人物之一。”
波蘭前駐美大使馬雷克·馬吉羅夫斯基(Marek Magierowski)則認為媒體誤解了默克爾的原意,“這位前總理(默克爾)只是說波羅的海國家和波蘭不同意與俄羅斯建立新的歐盟談判模式”,並非指這些國家須對俄烏戰爭負上全責。但馬傑羅夫斯基同樣對默克爾不留情面,批評她的16年任期是“對德國與歐洲的災難”。
波羅的海國家同樣反應激烈。拉脫維亞前總理克里斯賈尼斯·卡林斯(Krišjānis Kariņš)直言:“當時不僅是波羅的海國家,連我本人都多次告訴她,不能‘善意地’與普京打交道,但她認為波羅的海國家錯了。我非常清楚默克爾的看法。”
卡林斯說,“普京會按其一貫風格行事,西方只有兩個選擇,不是屈服就是抵抗;在烏克蘭發生這一切之後,她(默克爾)還是這麼想,讓我感到震驚,所幸現任德國總理弗里德里希·梅爾茲(Friedrich Merz)並不認同她的觀點。”
愛沙尼亞外交部長瑪爾古斯·查克納(Margus Tsahkna)則表示,俄羅斯應對這場戰爭承擔所有責任。他在社群平台X貼文指出:“俄羅斯對烏克蘭的戰爭完全源於一件事,就是拒絕接受蘇聯解體,以及根深蒂固的帝國主義野心。這場侵略的責任全在俄羅斯。”
據報道,德國前總理默克爾在位時在歐洲享有舉足輕重地位,被視為西方世界的守護者。但自從俄國發動戰爭以來,她當年的對俄政策備受質疑,輿論競相追究她的責任,讓她的光環失色不少。
出身共產東德的默克爾能說流利的俄語,16年總理任內與俄羅斯總統普京多次交往,主導俄國與烏克蘭的和談,自認為是對俄國和烏克蘭局勢最了解的西方領袖。
不過,自從俄軍全面入侵烏克蘭以來,默克爾就成為輿論眾矢之的,批評炮火主要集中在兩點,為她的政治遺產蒙上陰影。
首先,俄國2014年并吞克里米亞半島(Crimea)和支持叛軍佔領烏克蘭東部後,默克爾為何只推動明斯克協議和歐盟的制裁,讓戰火暫時平息,沒有進一步軍援烏克蘭?她是否對普京過於軟弱,低估他的野心?如果當年歐洲對俄國夠強硬,建立足夠的嚇阻效果,8年後戰爭可能不會發生。
其次,即便俄國對烏克蘭領土的野心昭然若揭,為何德國還是不顧波蘭等中東歐國家的警告,堅持興建北溪2號天然氣管線(Nord Stream 2),給人只顧自己經濟利益、寧願繞過中東歐與俄羅斯打交道的印象?
尤其在她任內,德國對俄國能源的依賴持續提升。俄國出兵前夕,德國一半的天然氣、煤炭和1/3的石油都來自俄國,導致歐洲在外交上捉襟見肘,失去制裁俄國的先機。
2024年11月,默克爾的自傳回憶錄《自由》(Freedom)在全球以30種語言發行。回憶錄上巿之時,正值烏克蘭和中東戰火熾燒、美國前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即將再度入主白宮、以及德國當月因執政聯盟瓦解而面臨提前大選之際。
時年70歲的默克爾在736頁的《自由》中為自己辯護,無悔其移民和對俄政策,並駁斥當前任何一場動亂是因為自己的過失引起。
相比之下,曾在默克爾麾下當過兩任外長的現任總統弗蘭克·施泰因邁爾(Frank Steinmeier)在俄國出兵烏克蘭後,出身社民黨的他多次坦承自己錯估情勢,對自己不顧美國和東歐警告與俄國交好感到後悔。
政治新聞網Politico評論指出,此次歐洲政客對這位過去20年來歐洲最具影響力政治人物的批評,再次凸顯外界所指的“默克爾對俄政策失敗”,其移民與能源政策如今仍遭繼任者抨擊,並陸續廢止,也進一步動搖她的政治遺產,
截止發稿前,默克爾辦公室尚未回應置評請求。
中共統治人民的最重要手段就是欺騙。維持大面積的對華廣播不斷傳遞真相,就是持續地給中國注入希望。希望之聲誠邀您和我們一起攜手努力。歡迎點擊了解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