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德國的傳統文化,很多人首先會想到熱鬧非凡的啤酒節。其實,德國的文化遠比這更為豐富多彩。無論是家庭生活中的小小儀式,還是伴隨四季更迭而舉行的節慶活動,德國人在日常生活中保留了許多古老而富有意義的風俗。這些習俗不僅展現了德國人的生活哲學,也折射出他們的文化傳承。接下來,就讓我們一同了解八種在德國流傳至今、並深受大眾喜愛的傳統習俗。
1.入學糖錐袋
在德國,孩子從幼兒園升入小學的第一天,通常會收到一個特別的禮物:入學糖錐袋(德語:Schultüte)。這是一個用紙板或塑料做成的大圓錐形袋子,裡面裝滿了糖果、小玩具和學習用品,是孩子們邁入小學生活的象徵。
這種傳統始於19世紀,如今已成為德國開學日的重要儀式,深受家長和孩子們的喜愛。儘管這一習俗在德國非常普遍,但在其他國家卻不多見,只有奧地利和捷克的部分地區仍保留類似做法。那麼,這種習俗從何而來呢?
關於它的起源,最早的記載可以追溯到18世紀的薩克森州。1781年,牧師之子卡爾·戈特利布·布雷施耐德(Karl Gottlieb Bretschneider)在自傳中提到,他入學當天從校長那裡收到一個“甜筒”(德語原文:Zuckertüte),這便是“入學圓錐袋”的前身。1801年,圖林根的音樂教師約翰·丹尼爾·埃爾斯特(Johann Daniel Elster)也提到,他在入學時“按照舊習俗”收到了類似的禮物。
19世紀中葉起,在德國東部一些地區還出現了“糖錐樹”(Zuckertütenbaum)的習俗。家長或老師會將空的糖錐袋掛在特製的小樹上,告訴孩子糖錐正在“成長”。等到開學那天,袋子就會被悄悄裝滿糖果和禮物,孩子便可以“採摘”屬於自己的那一份了。1817年,德累斯頓和萊比錫的作曲家喬治·邁克爾·凱姆林(Georg Michael Kemlein)還向孩子們講過一個童話般的說法:他說每所學校地窖里都長着“糖錐樹”,等糖錐長到足夠大的時候,就是開學的時候了。
直到1910年左右,糖錐袋這種傳統仍主要流行於圖林根州和薩克森州,在德國其他地區還不太為人所知。不過,從20世紀初開始,這一習俗逐漸傳播開來,最初在柏林等大城市受到歡迎,隨後也擴展到了鄉村地區。那時糖錐袋幾乎已經成為全國範圍內開學的重要象徵。
糖錐袋的初衷,是為了減輕孩子對上學這一人生新階段的緊張與不安。袋子里裝滿了小禮物,常見的有糖果、小玩具,尤其是各種新學期用的文具。這份既實際又富有鼓勵意味的禮物,幫助孩子們以一種積極、期待的心情迎接入學日的到來。
2. 除夕夜的煙花
煙花和鞭炮是德國除夕夜的一部分。據說,在慶祝活動中使用爆炸物的習俗起源於 12 世紀初的中國,目的是驅趕邪靈。歐洲的第一次煙花表演是在 1379 年的意大利。德國第一次是在 1506 年。很快,貴族們就在婚禮和出生等慶祝活動上燃放煙花。除夕夜燃放煙花已成為人們歡歡喜喜迎接新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焰火象徵著辭舊迎新,也象徵著驅逐邪靈。但也有人批評其對環境的影響和噪音。
3. 除夕夜觀看電視劇 《一個人的晚餐》
除夕夜除了燃放煙花外,另一個有趣的新年傳統是觀看《一人晚餐》(Dinner For One)。這部英國喜劇拍攝於 1963 年,此後每年除夕夜都會在德國電視上播出。這個雙人小品最初是由英國作家勞里-威利(Lauri Wylie)為戲劇創作的。在舞台上演出後,德國北方廣播電視台 (NDR) 於 1963 年將其錄製成 18 分鐘的黑白錄像,由英國喜劇演員弗雷迪-弗林頓和梅-沃頓用英語表演。
如果您想給德國朋友留下深刻印象,只需試着在談話中引用那句經典名言 “和去年一樣的程序?”(The same procedure as every year) 這句台詞幾乎成了德國新年夜的文化暗號,一說出口便能立刻拉近彼此的距離。
自 1995 年以來,它一直是德國重播次數最多的電視節目。 儘管電視版起源於英國舞台小品,但在錄製 50 多年後,在英國只獲得了有限的認可。它於 2018 年至 2020 年在英國天空藝術頻道的新年前夜播出。
4. 隆重慶祝生日
在德國,慶祝生日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過生日的人通常負責請朋友和同事吃飯、吃蛋糕或請客聚會,而不是等別人為自己安排。這與很多其他國家由朋友或家人請客慶祝生日的做法不同。德國人非常忌諱在生日前表示祝賀(“Alles Gute zum Geburtstag”),認為這會帶來厄運。即使只是提前一天說“生日快樂”,也會被視為不合適。禮物通常要配一張寫有祝福的卡片,包裝也應精緻得體。即使是小禮物,德國人也重視儀式感。
在工作場所,壽星通常會自帶蛋糕或點心請同事吃,有些人還會買香檳或咖啡來配合。辦公室也可能有簡單的裝飾或祝福。
生日蛋糕上會插蠟燭(通常一歲一根),吹蠟燭前要許願。大家會唱傳統的生日歌,如:《Zum Geburtstag viel Glück…》,有時也會唱英文版的《Happy Birthday》。
德國法定成年是18歲,這天標誌着真正的成年,意味着可以投票、喝酒、駕車等。因此,這個生日往往會有更隆重的慶祝。
5. 狂歡節 (Fasching / Fastnacht)
狂歡節,又譯作嘉年華,德國狂歡節(Karneval,又稱Fasching或Fastnacht)是德國非常重要的傳統節慶之一,具有深厚的歷史淵源和豐富的民俗文化。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慶典與基督教傳統的結合。
說起德國的節日、節慶和傳統,狂歡節是必不可少的。特別是在萊茵河地區(如科隆、杜塞爾多夫、波恩)。現代形式的狂歡節在19世紀初形成。“瘋人節”(Weiberfastnacht)、“玫瑰星期一”(Rosenmontag)等成為標誌性活動。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萊茵狂歡節(Karneval / Fasching / Fastnacht)。它在每年二三月之間舉行,尤其在科隆、杜塞爾多夫、美因茨特別盛大,是那裡最具代表性的傳統之一,人們會穿上誇張的服裝,化妝遊行,整個城市像一個巨大的舞台。
6.婚禮習俗
德國婚禮融合了古老傳統與現代元素,充滿象徵意義與儀式感。在正式婚禮前一晚,親友們會帶來陶瓷或瓷器(玻璃和鏡子除外)砸碎。碎瓷不僅象徵“帶來好運”(Scherben bringen Glück),也寓意驅除厄運。新人則需要共同清理這些碎片,象徵他們在婚後將共同承擔生活的責任與挑戰。
按照傳統,新人會共同切婚禮蛋糕,蛋糕通常為多層、裝飾精美。誰的手在上方,象徵婚後在家庭中擁有“主導地位”。
與其他西方國家類似,新娘還會將花束拋向未婚女性,接到的人將會是下一個步入婚姻的人。
在德國,婚姻必須先在市政廳(Standesamt)進行民事登記,才能在法律上生效。教堂婚禮則屬於可選項,更偏重宗教與傳統儀式的色彩。
7. 散步文化(Spazierengehen)
德國人為什麼喜歡散步?因為德國人認為,這不僅是身體活動,更是一種文化與生活方式,尤其是周日(Sonntag)下午,許多德國家庭都有“固定時間出門散步”的傳統。散步是一种放松身心、增進家人交流的方式,不少家庭會三代同行。德國有許多森林、湖泊、鄉村路徑,城市中也遍布綠地和公園。散步常結合“森林浴”(Waldbaden)概念,強調自然療愈。有些情侶、家庭或朋友每周會固定“Spaziergang Termin”(散步約會),這也是重要的人際互動方式,甚至用於解決矛盾。
德國家庭中養狗者非常多,因此散步也是他們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8.麵包文化(Brotkultur)
德國被譽為“世界麵包之國”,擁有超過 300 種麵包和 1200 種烘焙製品,其豐富的麵包文化已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2014)。
Abendbrot(麵包晚餐)是德國典型的家庭晚餐形式。晚餐通常以冷食為主:切片面包搭配奶酪、香腸、黃油或酸黃瓜等,既簡單又注重營養實用。更重要的是,這也是家人聚在一起的時刻,一邊享用美食,一邊聊聊天,增進彼此的情感交流。
在德國街頭,幾乎隨處可見各具特色的麵包店。這裡的麵包不是工業化生產的快餐,而是每天新鮮烘焙的手工美味。對於德國人來說,“去哪家麵包店買麵包”甚至可以成為日常生活中一個重要的話題。
無論是節日還是日常生活中的小細節,這些德國傳統習俗至今仍被珍惜和保留。它們不僅讓文化延續下來,也讓人與人之間的聯繫更加緊密。
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