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歐洲生活的這些年裡,我見過無數文化間的碰撞與誤解,也經歷過從“驚訝”、“不解”到“慢慢明白”的過程。最讓我感觸深刻的,是“禮貌”——這個看似簡單的行為,在西方人眼中卻有着與我們截然不同的含義。也正因為如此,我在一些日常小事中,深刻體會到了他們的理念。
最簡單的願望
我在比利時曾報名參加英語課程,班上有來自不同國家的同學,也有比利時人。一次課堂上,老師問我們:“你們對自己子女的最大願望是什麼?”
一位已經退休的比利時女士想了想,說:“我希望他們禮貌。”
這個答案令我很震驚。在中國,父母的願望通常是孩子能功成名就、前途富貴,而中國的父母們也會為此不遺餘力,同時也鞭策孩子努力實現這些目標。而歐洲父母對子女的願望竟然如此簡單,他們認為,禮貌、尊重他人,這些對於孩子來說才是最重要的,這也是一個人最基本的、也是最應該具備的人品道德,他們希望孩子成為一個品德高尚的人。
不禮貌 不及格
我在比利時的一家中餐館,曾經遇到過一位同事,他是在讀博士,周末打工賺點零花錢。有一次,他說他的一門功課沒及格,我問他為什麼?他猶豫了一下,說:“可能……老師覺得我不禮貌……”
“啊?不禮貌也可以扣分數嗎?” 我吃驚的問。
“是的,我對她不禮貌,衝撞了她 。” 他無奈的表示。
我安慰他說:“那以後就注意些吧……,在西方社會,我們得學會尊重他人”。
“是,以後得禮貌了。” 他鄭重地點點頭。
由此可見,對人禮貌是西方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違背這些規則會讓人很不愉快。
必須說“請”和“謝謝”
我剛來歐洲的時候,學習了荷蘭語課程,我們班都是外籍學生。在課間休息時,大多數同學們會去校內的吧台,喝咖啡、茶,或者吃些小點心等。
吧台服務人員,是兩位年長的女士,她們很熱情,有耐心,也很嚴格。每個學生到那裡買東西時,一定要先說“請”,比如“請給我來一杯咖啡”等,不說“請”,她們會教你說。你如果再不說的話,他們就不提供服務。咖啡泡好後,她們遞給你時,你也必須說“謝謝”,否則就不給你。這樣我才知道,“請”和“謝謝”是他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詞彙,也是每天都經常說的詞彙。這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詞,更體現出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對人的尊重和感謝。有些我們看似的“小事”,在他們眼中不是“小事”,這小小的舉動,教會了我對人要心存感恩之心。從此,“請”和“謝謝”也成了我的口頭禪。

東西方老闆對待員工的差異
一次下班後,我去一家餐館用餐。由於去得早,餐館內只有一對西人顧客。老闆和老闆娘都是華人,我剛坐下,就聽老闆娘用慢悠悠的語氣,羞辱着一個員工,那個員工沒有任何反駁之詞。
我很驚詫於老闆娘對員工的態度,西人顧客聽不懂,所以她毫不在乎。我雖然能聽懂,她也不在乎,因為在她的華人圈子裡,老闆怎麼對待員工,無所謂!不管怎麼樣,員工都得受着。
我也在西人公司工作過,這樣對待員工,是絕對不可接受的!在西方公司,老闆對員工說話,即使是安排工作,也是用商量和尊重的語氣說,比如“你可以幫助我做這個嗎?”等等。無論是老闆,還是員工,如果誰說話粗魯了,都會引起其他人的不滿,他們會毫不客氣地告訴對方:“不可以這樣說話!” 對他們來講,尊重他人、使用文明用語,這是人與人之間相處最基本的要求。
公交車上的所見所聞
我所在的國家人口很少,所以公交車上都有空座位。我在上班的路上,有一段路經常能遇到一位女士,我們乘坐同一輛公交車。她的一個做法令我感到好奇:她的手裡總拎着一個或兩個包,但即使她的旁邊有空座位,她也從不把包放在座位上,而是放在她的腿旁邊,她和她的包只佔一個座位的空間。而我呢,總覺得,旁邊的座位空着也是空着,幹嘛不把包放在上面呢,來了乘客在挪開,放在地上多臟啊。
我的這種想法在實際的操作中被打了臉。有一次,我去荷蘭乘火車,我把我的包放在了我旁邊的座位上。這時對面座位上的一個年輕女孩對我說:“女士,剛才廣播說,別把包放在旁邊的座位上,請空出來,給後來的顧客留出來。”她還用自己的手機,在網上找到了相關的規定給我看。我頓時感到很尷尬,趕緊把背包抱了起來,嘴裡說著抱歉。直到下車,我旁邊的那個座位都是空的。但即使沒人坐,也得遵守規定。
還有一次,我前往比利時的首都布魯塞爾,在坐火車時,我乘坐的整節車廂只有我和另外一名乘客。面對如此空曠的車廂,已非常疲憊的我,趕緊找了個長的座位躺下,想休息一會。這時一位列車乘務員路過,把我叫了起來,並告訴我在火車上不能這樣躺着,必須坐着。這是他們的規矩,我必須遵守!
我在公交車上,還遇到過這樣的事情:一位外籍女孩正在和家人或者朋友電話聊天,用的是免提外放,說的是外語。在車上的每個人都能聽到。女司機大聲地說:“請不要在車上大聲說話!”
這位外籍女孩跟我一樣,也不知道這裡的規定,她大聲地頂撞女司機:“為什麼不可以?!誰說的不可以?!……”
女司機也毫不示弱:“就是不可以!”
雖然爭吵,女孩還是停止了聊天,車廂安靜了下來。
不止在公交車有這樣的規定,在火車上也有類似的規定。我在一次坐火車時,正好坐在“寂靜”車廂(就是火車上有一節車廂被設立為’安靜’車廂),此時一位黑人男子正在用手機大聲地與人通話。這時走過來一位乘客,很禮貌地說:“先生,這是寂靜車廂,不可以大聲說話。” 這位乘客立刻意識到自己錯了,馬上說:“對不起。”
公共場合的禮貌
我去荷蘭的一個華人閨蜜家時,閨蜜跟我說:“我女兒讓我告訴我的每一個閨蜜,在公共場合,千萬不要把鞋脫了,老外可煩在公共場合拖鞋這種事了!”
當時我還不是很理解。我想有時在外面把鞋脫了,鬆快鬆快,涼快涼快,透透氣兒,好像也不是什麼大問題呀。但是在外國,這就是絕不可接受的行為,是極其不禮貌的行為。所以她的女兒一再要她的媽媽叮囑她的華人朋友。
在西方,公共場合的禮貌不僅僅是言語上的客氣,還包括舉止、行為習慣和對周圍環境的尊重。
不僅如此,這種禮貌還延伸到寵物的行為規範。這裡的人們養的寵物也很守規矩,對人也很友善、很乖,主人們也常把它們帶到公交車、火車、甚至餐廳等公眾場所。主人也會教育它們要有禮貌。我的鄰居家也有一隻小狗,當它叫時,主人便對它說:“不可以不禮貌啊,要友好,不能吵鬧……”等等。在公共場合,無論是人還是動物,都被要求遵守一定的規則,讓我深刻體會到,西方社會對他人的尊重和秩序意識,已成為他們的一種生活方式。

入鄉隨俗的貼面禮
西方人見面時常有親吻面頰或擁抱的行為。無論男女,見面要親吻對方的面頰,表示友好,還有的是擁抱。在這裡生活久了,我也逐漸習慣了這種禮節,也會照做。有一次遇到一位華人朋友時,我也打算和她來一個吻面禮。誰知她雙手一推,把我推出兩米開外。我不甘心,還想再和她來一個擁抱禮。我們就這樣一邊爭執一邊笑,把旁邊的年輕西人都看傻眼了。他主動上來問:“需要幫忙嗎?”我倆異口同聲回答:“不用!”
她對我說:“打住!這個吻面禮我可不習慣!” 她跟我說她不喜歡這裡的社交方式,感覺沒法融入。我對她說,既然生活在這裡,就要適應西方人的禮儀和文化。

這些年,我逐漸懂得,西方人所謂的“禮貌”,不僅是語言上的客氣,更是一種對他人感受的尊重,一種源自文化深處的生活方式。它讓我明白,尊重他人,其實就是在尊重自己;遵守規則,也是在尊重生活。入鄉隨俗,不只是習慣的改變,而是一次真正走進另一種文化的過程。
相關鏈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