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慶的燈籠,是過年必不可少的元素之一。在海外,看到紅彤彤的燈籠更是有了家的感覺。每逢年節,唐人街也都會掛起燈籠,喜慶非凡。誰能想到,在歐美等西方國家流行的熱氣球(Hot Air Balloon)竟然與中國燈籠之間有着莫大的淵源,是由燈籠演變而來。那麼,西方人是什麼時候認識到燈籠的特殊用途的呢?他們又是受到什麼啟發製作出了熱氣球?我們一起來一探究竟!
熱氣球的始祖,被公認為是中國的天燈(Sky lantern,或稱為孔明燈)。相傳在三國時代,四川平樂古鎮為軍事要地。當時蜀漢丞相諸葛亮的軍隊被曹魏權臣司馬懿的軍隊困於平陽。天無絕人之路,能掐會算的諸葛亮靈機一動,想出一條妙計。他算準了風向,用千張白紙,製作成無數個燈籠,再利用煙霧向上的引力,將一個個的小燈籠升上了天空,它們被風吹動着,朝一個方向移動着。軍營內的士兵們故意高聲吶喊:“諸葛亮突圍啦!”對方陣營中的司馬懿果然信以為真,帶着軍隊,向天燈的方向拚命地追趕,諸葛亮才得以逃脫。
為了紀念這一歷史事件,後人稱這種燈籠為孔明燈。在元宵節、中秋節等重大節日,人們會親手在孔明燈上寫下祝福的心愿,然後將燈籠向天空放飛,作為祈福之用。
據英國的漢學家李約瑟(原名Noel Joseph Terence Montgomery Needham)記載,蒙古軍隊曾經對孔明燈有過認真的研究。在公元1241年,蒙古人與波蘭人進行的萊格尼察(Battle of Legnica,也稱列格尼卡)戰役中,使用過龍形天燈傳遞信號,這是西方世界第一次認識孔明燈。
在天空中飛翔,一直是人類的夢想。之後,歐洲人也對孔明燈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設想能不能通過它把人類帶上天空。
在1783年,法國造紙商孟格菲兄弟 (Montgolfier brothers)運用孔明燈的原理,發明了熱氣球。他們用紙袋把熱氣聚集起來做實驗,使紙袋能夠隨着氣流不斷上升。1783年6月4日,他們在里昂的安諾內(Annonay)廣場做了公開表演,一個圓周為110英尺(約100.58尺)的模擬氣球升起,在空中飛行了1.5英里(約2.41公里)。
同年9月19日,孟格菲兄弟在凡爾賽宮前進行了熱氣球的升空表演,觀摩人員有法國國王、王后、王宮大臣及13萬巴黎市民。孟格菲兄弟還第一次將一隻公雞、一隻鴨和一隻綿羊放在熱氣球上進行測試。選擇這三種動物,是因為羊的生理狀態跟人類接近,鴨子能夠飛行,公雞則作為參照物。
同年11月21日下午,法國物理教師、航空學先驅之一的讓-弗朗索瓦·皮拉特爾·德·羅齊耶(Jean-François Pilâtre de Rozier),乘坐孟格菲兄弟的熱氣球,在巴黎的米埃特堡(Château de la Muette,直譯為犬舍城堡)進行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載人空中飛行。熱氣球升空1000米,飛行了25分鐘,飛行了10公里,之後降落在該市的意大利廣場(Place d’Italie)附近。這次飛行,比萊特兄弟(Wright brothers)研製的飛機飛行早了120年,創造了歷史。
1960年10月21日,第一個現代材料的熱氣球在美國飛行成功,極大地促進了熱氣球的發展和普及。1966年,第一個現代熱氣球出現在歐洲,使熱氣球迅速得到推廣。1973年,第一屆世界熱氣球錦標賽在美國新墨西哥城舉行。此後,每兩年在世界各地舉行一次比賽。
熱氣球由氣囊、加熱空氣的燃燒器、運載人或物品的籃子組成。燃燒器點火時,火焰高度可達2至3米。乘坐熱氣球的最佳時間是在日出或日落前一兩個小時,因為這段時間的氣流非常穩定。強風和大霧,都不利於熱氣球的飛行。
現在,乘坐熱氣球飛行已經成為了受歡迎的新興旅遊項目,在很多國家都有此旅遊項目。遊客們可以體驗在空中飛翔的感覺,同時也可以俯瞰腳下的山川河流和名勝古迹,蔚為壯觀。
熱氣球現在也被用於氣象觀測和軍事用途等等。
中國古老的燈籠,成為了西方熱氣球設計的靈感來源,並對後世的科技發展和生活的變革起到了重大的推動作用。傳統文化的傳播,也帶來了科技的飛越。
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