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法國各地的麵包店裡,人們總是能發現有一個位置是留給牛角麵包(croissant)的,它們香甜、美味、酥脆,非常受歡迎,也是法國風情的典型象徵之一,如今已經成為世界很多國家的早餐主食。但您知道牛角麵包實際是起源於奧地利嗎?那它是如何來到法國的呢?下面讓我們來看看這些有趣的歷史淵源吧。
牛角麵包(也稱作可頌麵包或羊角麵包),法文是“彎月”的意思。人們普遍認為,其靈感來自於奧地利 kipferl。“kipferl”是一種奧地利新月形糕點,在麵糰里加入大量黃油,在上面撒上糖和杏仁。但牛角麵包使用的是法國酵母發酵的層壓麵團。層壓是將麵團塗上黃油,連續擀壓和折疊幾次,然後擀成薄片。該過程產生分層、片狀的質地,類似於酥皮糕點。
牛角麵包的由來有多種說法
說法一:維也納戰役
故事要追述到維也納戰役(Battle of Vienna,1683年7月14日至9月12日)時期,奧匈帝國與奧斯曼帝國(也稱鄂圖曼帝國)交戰。奧斯曼軍隊圍困維也納,並決定在夜間挖一條地底隧道進入該市。當時的維也納麵包師很早就起床開始一天的工作,他們經常在地窖裡工作,和往常一樣,麵包師們在凌晨工作時,由於周圍很安靜,因此他們聽到地下有挖、鏟、刮的聲音,覺得和往常不一樣,便想到可能是敵人準備進攻了!於是,勤勞的麵包師們拉響了全城警報,通知軍隊敵人們正在逼近,從而使敵方的偷襲以失敗而告終。
全城居民共同抵抗強大入侵的力量,給麵包師帶來了靈感。為了慶祝這次勝利,麵包師傅們把酵母發酵的甜麵團,做成了號角的形狀,彎彎的號角形狀也代表了敵軍奧斯曼帝國(土耳其)國旗的彎月形狀,表示吃掉彎月的意思。同時,也向維也納人民不屈不撓的精神致敬!
說法二:瑪麗·安托瓦內特王后
牛角麵包來源的另一個流行說法是:1770年,奧地利公主瑪麗·安托瓦內特(Marie Antoinette),嫁給了法國國王路易十六(Louis XVI),成為了法國王后。她當時出嫁時,還帶著自己最喜歡的麵包師,以免想念家鄉的味道。於是,她把奧地利的kipferl(一種新月形糕點)正式帶入法國。kipferl在法國引起了巨大的風潮,法國麵包師紛紛使出渾身解數,來學習改進此麵包,這便成就了日後的牛角麵包。
說法三:奧古斯特•藏
還有一種有據可查的說法是,一位奧地利軍官叫奧古斯特·藏(August Zang),當地人簡稱為“Zang’s”,他移居巴黎後,於1838年在巴黎開設了一家維也納風格的麵包店,並提供奧地利特色菜。儘管 Zang’s 只開業了兩年,但他獨特的維也納產品和營銷頭腦,使他製作的 kipferl 引起了轟動,引發了人們對維也納糕點的熱潮,以致於到 1840 年 Zang’s 關門時,已經有十幾個模仿者在烘焙各自的新月形美食了。不久之後,這些糕點就深深地融入了巴黎文化,演變成今日的牛角麵包,而名稱也使用法語單詞“croissant”(意思是“新月”)取代了原來的kipferl。雖然August Zang的麵包店已不復存在,但牛角麵包卻由此而聞名於世。
普遍公認的說法:牛角麵包的靈感來自奧地利的 kipfel
專家們確實同意,牛角麵包的靈感來自於奧地利的 kipfel,只是怎樣由kipfel得來的便眾說紛紜了。有專家聲稱 kipferl(或其類似麵包)的歷史可以追溯到 13 世紀,早在奧斯曼圍困維也納之前就已經存在了。維也納市也表示,最古老關於kipferl的記錄,可以在中世紀手稿《Hortus deliciarum》中找到。這首詩提到,該羊角麵包是1227 年維也納麵包師贈送給利奧波德公爵的聖誕美食之一。
另外,也有歷史記錄記載,在1549年,巴黎王室便有牛角麵包的記錄。由於牛角麵包已經成為法國美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法國宣稱早在1770年以前此種麵包就已存在。
因此有專家總結說:牛角麵包最初是奧地利的 kipfel,但當人們開始用膨化糕點製作它時,它就變成了法國的牛角麵包,這是法國的創新。
相關鏈接: